石嘴山人有多爱吃凉皮?
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我们总是能在其中找到一家凉皮店。
要说起石嘴山的“凉皮文化”
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地方——大武口
上世纪60年代,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在这里,打磨出了极具包容性的饮食文化,大武口凉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用黄河水浇灌的宁夏小麦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面筋强而有弹性。这样的小麦磨出的高精特筋粉是制作大武口凉皮的绝佳食材。
制作凉皮的工艺十分讲究,从选面粉到洗面浆、再到上锅蒸,历经八九个小时,面团需反复揉捏数千次,直至淀粉全部洗出。这样制出的面皮柔韧透亮,面筋疏松透气,具有麦芽的香甜。
一碗凉皮的灵魂是什么?
一勺红亮喷香的油辣子不可或缺
不同于四川朝天椒的辛辣呛口,宁夏辣椒香而不辣,辣味绵软,带着淡淡的香甜,佐以白芝麻、花椒等辅料,用烧热的花生油一浇,顿时香气四溢,闻之便会胃口大开。
爽滑弹牙的面皮,配上面筋、黄瓜胡萝卜丝、花生碎和香菜,再用陈醋、生抽、香油、蒜水和油泼辣子拌匀,一份爽口诱人的凉皮就做成了。
“一棵树”“三栋楼”“三住宅”
“刘红梅”“905”“东武楼”
一个个苦心经营出的老字号品牌
成为大武口凉皮的代表
也成为石嘴山不可或缺的美食地标
300余家凉皮店散布在大武口的大街小巷
凉皮的味道不尽相同、各具风味
当你走到任何一家凉皮店
掀开门帘的那一刻
酸辣可口的香味儿
就已经开始撩拨你的味蕾了
隔着玻璃窗
你会看到老板一手拿着菜刀
一手抻着凉皮
在那案板上“当当当”几声下去
手指一抓、一抖
一份凉皮就盘入盆中了
独树一方的味道
让大武口凉皮得以走出门店
走进商超
并随着网络物流延伸新的消费圈
如今,“三住宅”等老字号凉皮店门口
食客排队等候凉皮的场景已成为常态
捎带几份甚至十几份凉皮去银川、走外地
是热情好客的石嘴山人的一件乐事
悄然之间
凉皮已成为石嘴山人出门的伴手礼
小凉皮,大产业
如今,每天6万余份的供应量
正随着大武口凉皮产业化发展的升温而持续加码
2018年2月
“大武口凉皮”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2019年6月成功申报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大武口凉皮协会统一启用
“大武口凉皮”大商标后再冠以凉皮小商标
统一经营、统一销售
实现了大武口凉皮产业的抱团发展
依托乡村休闲文化旅游节
户外嘉年华
大武口凉皮节等活动
大武口凉皮的名气越来越大
品牌越来越有范儿
一碗凉皮,不止是独特的香辣风味和劲道弹滑的口感成为心和胃的欲望之光,它随着汤汤水水滴进了人的成长过程,融进了石嘴山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